世上有一种事,人人都会做,可古今中外没一个人和别人做的是一模一样的,这就是梦。梦这东西很玄虚,也很实在。叫你永远都捉摸不透,还差不多天天都会遇上它。玄之又玄的东西很神秘,神秘到不为人们拆解的程度,就升华成了神——“梦神”。梦神是周公,那么这个周公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?
周公姬旦画像
周公,全称周公旦,他的姓名很响亮——姬旦(非“鸡蛋”)。当然这只是我们后人对他的称呼。文王有一百个儿子,大多数都不怎么样。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,老二武王姬发的同父同母兄弟。他辅助二哥武王开创了大周的八百年基业,制定礼乐行政。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形成具有开山的意义,被后世尊为“圣人”。
他的大致生平是这样的:文王在世时,姬旦十分孝顺,为人忠厚仁爱,胜过其他兄弟。文王封他到周原,故称周公旦。
武王即位,周公旦辅佐二哥处理了很多军机政务。牧野大战前夕,武王在甯邑(今获嘉)同盟山向八百诸侯宣读《牧誓》,这发言稿就是周公所写。其文分为两段:第一段痛骂纣王无道,第二段申明武王替天行道,鼓励大家奋勇作战,同时宣布军纪。此文被收入《尚书》,列位可找来欣赏欣赏。
武王伐纣
牧野之战,殷军前阵倒戈,纣王登鹿台自焚而死后,就是周公手持黄钺(大铜斧)随武王最先进入纣王宫殿的。“钺”是权力的象征,可见周公地位之高。灭商后,他建议宽大俘虏,仁厚理政。把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就旧地朝歌安置,只是派他的三哥管叔姬鲜,五弟蔡叔姬度,老八霍叔姬处作为监督,与武庚共同治理殷商故地。
不久,由于日夜操劳国事,武王身染重病。周公于是以自身为质,祈祷三世祖宗,作文告曰:“周王发辛劳成疾,如果三位先王欠上天一个儿子,就请我姬旦代替周王发。旦灵巧能干,会伺奉鬼神,这一点二哥不如我;但周王受命于天,要治国安邦。他能使国运昌盛,使先王永享奉祀,请你们答应我的要求吧。”然后悄悄放在了一个密封的匣子内。第二天周王果然好了许多。不过这只是回光返照,武王不久还是死去了。
武王驾崩,他的儿子成王即位,当时成王只有十三岁。于是周公为保证大周安顿不乱,便代理政务,主持国家大政。
周公辅成王
周公摄政,在管地监察纣王后裔的老三管叔鲜不满意了。他伙同纣王的儿子武庚,串通五弟、老八,制造流言蜚语说周公企图篡权了,准备杀了周公自己登基。由于皇族煽动,一时叛乱势力遍布河南、河北、山东和安徽等地,声势浩大。周公见势,命召公留守镐京,自己亲率大军东征。反周势力看起来气势汹汹,实际并不团结。周公採取各个击破、擒贼擒王的战略,直取朝歌,击溃了武庚所部。然后乘胜出击,攻取了管、蔡之地,诛杀了老三管叔鲜,又擒杀了纣王的儿子武庚。流放了五弟蔡叔度。将罪过较轻的老八霍叔处贬为庶民。周公平叛历经三年,至此胜利结束。周公摄政时,曾亲自去洛建造新城,起名“成周”又名“洛邑”,也就是后来的洛阳。
出土陕西凤翔、藏旧金山亚洲美术博物馆的周初青铜器冉方鼎,铭文开头说:唯周公于征伐东夷,丰伯博姑咸裁。
周公摄政第六年,招集天下诸侯云集成周,举行了开城大典,册封天下诸侯。并宣布了各种典章制度,即“制礼作乐”,这礼乐就是后世儒家称颂和推崇的“周公之礼”。
周公礼贤下士,有一次他正在洗头,有贤达人士来见,他不等洗完就数次握着头发见客;正在吃饭时,曾三次吐出入口的食物,起来接见贤士。这就是后来曹操著名诗句:“周公吐脯,天下归心”的由来。周公摄政时是成王、鲁国的康王在位之时,天下清平,文化昌盛,百姓安居乐业,“刑错四十年不用”。史称“成康之治”。这就是后来大圣人孔子所向往的美好时代。周公临死,他要求葬在成周(今洛阳),表示自己不敢离开成王,永远臣服于侄儿成王。周公死后,成王把他葬在了毕邑,使其能够陪伴自己的父亲文王,来表示成王不敢以周公为臣。以后使用周公定制的“周礼”,以迎神取代占卜。
一饭三吐哺
周公被孔子尊为圣人,孔子经常在梦中梦见他,还常说“吾不复梦见周公”。言外之意就是特别憧憬周公时的美好社会。大成至圣先师此话一出,再加上一部《周公解梦》传言系周公所作,周公便被抬升成了“梦神”。